丝价走势研析——我国茧丝产业基本局面和发展趋势浅析
时间:2015-01-15|作者:
一、我国茧丝主要产区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以茧丝而言,总量大约占全球75%左右,平均质量处在中高端水平,即所谓是丝绸大国不是品牌强国之谓,可喜的是与国际顶尖品牌丝绸差距已经非常接近。
我国桑园面积1250万亩,生产鲜茧大约在64万吨,这两个农业口的基本数字应该是可信的。
我国茧丝产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区域。
一是东部沿海平原传统优质蚕丝产区。主要省份是浙江、江苏,这两个省的桑园面积各是90万亩左右。各占全国桑园面积7%,合占14%左右,f去年生产的蚕茧浙江是5.5万吨,江苏6.15万吨,各占全国鲜茧总产量的8.5%、9.4%,合占18%左右。其它茧丝还有山东、安徽等,但主要是浙苏两省。这个地区的茧丝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品种优良,品质稳定,品位高档。出口欧洲的高档精品丝主要产自浙苏两省。二是行业技术、人才、信息、市场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三是近年总量质量都在衰减。由于城镇化工业化推进,种植养殖成本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茧丝数量质量退化严重。浙江的桐乡、海宁、秀洲、南浔、德清五大主产区县的蚕茧无法缫制6A以上出口精品丝,只剩淳安尚可,但数量也有衰减。例如丝绸之路集团缫制供给爱马仕的精品丝必须要到四川云南寻求原料。江苏集中在海安、东台两县,茧质比浙北地区稍好,但也面临退减压力。
二是西部内陆高原优质茧丝产区。主要省份是四川、云南,分别拥有桑园面积180万亩和160亩。各占全国桑园总面积14.5%和13%,合占28%左右,去年生产的蚕茧四川是7.6万吨,云南是5.3万吨,各占全国鲜茧总产量11.7%和8%,合占20%左右。其它茧丝省区还有贵州、重庆等,但主要是川滇两省。这个地区的茧丝有如下特点:一是品种优良。一茧丝长达到1200米左右,净度、清洁、均匀度、茧层率、干壳量、抱合力、色泽等都不比东部的质量差,甚至更优。二是蚕农生产积极性和农业比较效益相对比较高,例如四川省的凉山、宜宾蚕茧产量稳中有增,南充、绵阳相对稳定。又如云南的曲靖与保山两市,海拔都在1600米以上,近年蚕茧产量质量都有小幅增长和改善。
三是广西内陆丘陵新兴茧丝产区。把广西单列是因为其已成为国际茧丝绸的重点关注区域。其拥有的桑园面积全国第一,达280万亩,占全国22%;去年产茧数量27万吨,全国第一,占全国40%,产丝数量3万多吨,全国第一,占全国40%左右。这三个数据,奠定了广西在中国丝绸及至世界丝绸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短40年时间,无桑无茧的广西居然成为世界第一的茧丝产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广西地区茧丝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一是中低档产能严重过剩,本省织造产能尚不配套,后道工序尚未延伸。二是部份厂丝质量不高,受原料粗劣和工艺不精两项因素影响,高品位生丝不多,大量的只能用作纬相。三是缫丝劳动力紧张,月平均工资高出全国同行业500元以上,劳动成本过高,削弱竞争力。四是鲜茧丝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与干茧丝的区分也不明晰,引发用户疑虑。这些都是广西丝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但不论怎样,广西是世界茧丝最大产地,将来一定会做优做强。
综上我国茧丝绸主产区域来看,各有各的竞争力。其实西北的陕西、中部的河南、湖北、东南的江西、安徽都有茧丝发展的大空间。但是浙苏、川滇加上广西这三大区域目前占了我国茧丝总量的80%,影响着国际茧丝绸的走向。
浙苏优质传统茧丝产区继续保持茧丝绸高品位高质量的龙头品牌地位,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正在跳出区域谋发展,在全国布局,建立战略资源基地,到资源地去复制优势制造能力、整合产业链优势、注重兼并重组、推进品牌竞争。丝绸之路集团等产业集团都在这样做。二是西南产区具备前道产业优势,无论茧源、劳动力、土地、水电等资源都是丝绸制造业落地的好地方,非常有可能取代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茧丝地位。我国三大茧丝产区今后应该加强区域合作,有所分工有所合作,西部并不急于要延伸产业链,不宜马上大上绸缎和服装。东部要全力支持西部提高产业档次,事实上,西部一直有东部的人才、技术方面的支持,今后要打通经营,山海协作。
二、我国茧丝行情本世纪的两次波动
本世纪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遭遇两次重大挫折。第一次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丝绸外贸应声而落,受之影响生丝价格跌去33%,是近20年来最低点。在这之前,丝绸已在1995年开始衰退,到2003年逐渐复苏,总共有6-7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中,大批缫丝企业歇业停产,东部茧丝开始缩减,但是也在这个阶段中东桑西移大战略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推动了丝绸国企民营化的进程。第二次是2009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来的2012年欧债危机,至今为止也有6-7年的时间,表现在国际市场对中国茧丝绸的需求持续减少。五年时间,中国真丝绸出口额从90亿美元下降到40多亿,几近一半,而且是在出口单价涨了至少50%的水平上的总贸易额,可见丝绸出口数量减少很多。我们担忧如果类似再有一个什么事件发生,茧丝会不会再度跌去33%甚至更多。与9.11事件前期不同的是,最近6-7年时间,西部地区缫丝产能迅猛扩张,产业链内部平衡被打破,形成了13万吨的缫丝能力去抢夺只有8万吨不到的丝纤维原料(64万吨鲜茧)。一方面东部优质茧丝生产区域因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四边”桑蚕快速消减,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产业化养蚕一时难以形成。茧价推涨难以弥补低效养蚕所需投入,环境要求难以适应家庭散养,因此东部蚕业退减势在必然。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饲育要素相对富足宽松,蚕农扩量增批的同时,缺少质价挂钩机制,也就对质量并不重视。如此一来,东部优质茧丝退出加快,西部中低茧丝增长迅速。东桑西移量移迅速,质移缓慢。国际市场对中高端茧丝需求本身由于欧债危机正在缩减,再遇上国内注重数量轻视质量,成本推涨价格居高,大路货蜂拥而来,高精品越来越少的趋势,必然调减采购数量,逐年叠加,对我们茧丝绸产业的重大影响终于显现出来。
应该明白,中国茧丝绸的最终消费群体并不在内需,无论茧丝直接出口或者转化为绸缎服装出口,合计出口应在茧丝绸总量的60%以上,境内实际消费量人均15克左右(注:已含蚕丝被。去年商务部公布是人均9克,我算了一下应该在15克左右),外贸一降,内需一时无法消化,茧丝绸产能过剩后果就要让行业吞下,企业处境非常艰难。
从另一角度来说,2009年以来的茧丝绸行业困境已经倒逼行业寻找出路,迫使企业转型升级。但是传统行业要破难创新谈何容易。诸多企业的脱困办法主要有这样几招,一是降本,缫制鲜茧丝,织造交织绸等等。二是扩量,想以规模取胜,典型的是西部缫丝产能翻倍扩张。三是技改,比如东部织造箭杆化推进最快。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又形成了织造产能的过剩。四是创新,主要想创建品牌来扩大内需。事实上在全产业链做强之前,单品做出国际品牌不可能。很多企业其实只是派生出一个商业零售经营来。但是又遇到新老商业渠道交替无所适从等诸多困难,而且制造业企业难以适应普遍存在的商业潜规则,开始雄心勃勃、继而多处碰壁,5000万左右的销售是一个瓶颈,很难突破。
事实上,我国茧丝绸产业脱困的根本办法是转型升级,通过行业兼并重组,产业提升科技进步,经营突围,模式创新。其中优胜劣汰死去活来是必经之路。以上几种办法都只是一厂一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每个个体的理性决策有时会导致集体的无理性,比如近年的毛脚茧充斥,低档丝过剩。要解决整个行业产能过剩,需求锐减,竞争弱化的困境,只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等到资本和人才愿意流向被低估的茧丝绸行业即恢复资本与人才形成资源回归配置,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三、我国茧丝行情的走势分析
对全国蚕桑产区来说,还剩一期或两期的中秋、晚秋茧一收,今年的蚕桑年度就算结束了,然而此刻的蚕农心情显然并不轻松,因为今年的秋茧价格要比春茧还要低半成左右,尽管春茧平均价格同比已经低了一成。
按照目前的茧质和缫丝工艺水平,茧丝转换系数不会低于8.5。我们宽一点吧,算8,那么64万吨鲜茧产出桑蚕丝纤维8万吨,除去大约10000万吨左右的丝纤维用于蚕丝被,(按1公斤1条蚕丝被,年产1000万条算。这几年总说内销有几千万条蚕丝被,不可信)。剩下就是7万吨生丝,这是靠谱的数字。我国有多少缫丝产能呢?据有年产13万吨的缫丝能力,需要100多万吨的鲜茧才能满足。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近年抢购蚕茧不计质量,使得蚕茧价格与其它农副产品相比一直处在高位。
比如生丝与棉纱长期以来的价格数量比是1:15。可是近些年来生丝与棉纱的比价达到了1吨生丝=20吨棉纱,比如蚕茧与猪肉长期以来的价格数量比是1:1。可是近年来蚕茧与猪肉的比价达到1斤蚕茧=1.2斤猪肉。
比如1担蚕茧的价格长期以来与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月收入之比是1担茧价≤打工月收入×80%;可是近年来拉到持平。
我考察了中西部地区近年的蚕农收益,每亩桑园的年产出大约在4000-6500元左右,达到或超过了甘蔗、烤烟、柑橙等经济作物。在诸多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等),甜料作物(甘蔗、甜菜等)、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热带作物(橡胶等)大多与国际价格接轨。唯独蚕茧数我独大,并无国际市场影响。因此,在缫丝产能盲目扩张的背景下,蚕茧价格上涨较快,本世纪15年价格整整涨了4倍多。
但是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农艺成本都涨了4倍多,部分蚕农并不增收。东部地区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很快,大幅减少种桑面积,传统家庭散养模式和三边桑(宅边、路边、河边)难有规模效益,受各种污染的风险加大,年青人半夜喂蚕没有积极性,因此蚕桑与蚕茧总量衰退在加快。近几年大约每年缩减5-10%左右。6年时间全国从78万吨减到64万吨,少了18%。
缫丝产能过剩见茧就抢再加上蚕茧收入比例逐年下降两大原因使蚕农不再用心养蚕,遂使茧质越来越差。
茧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茧丝转换系数。优质原料茧的茧丝转换系数不高于7。中低档原料茧的茧丝转换系数一般是8.75左右。举例来说,40元一公斤的统货茧乘上7,每吨生丝的原料成本同样是35万。当然有人说统货茧的下脚料回收会多上1-2万元,但是由于车速慢,效率差,品位低的损失远远大于这1-2万元,孰为合算不是很清楚了吗?另外,对于蚕农来说,每公斤少了10元钱是性命关天的事,你把价格拉开,道理讲清,蚕农对优茧优质一定会拥护的。今年我们浙江江苏两省发起拒收毛脚茧的倡议,效果非常明显。
在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比东部比较富足,当外出打工的每月收入与家养蚕的月收入接近时,当每亩甘蔗或烤烟的收入与每亩桑蚕的收入接近时,种桑养蚕的面积开始增加,广西用全国四分之一不到的桑地生产了全国40%的蚕茧。四川、云南近年的桑蚕规模没有缩减,也在缓慢增加。在海拔较高的云贵地区,由于偏远,茧丝销售不易,反而促使这些地方以提高质量来吸收远方客商。
在茧丝绸三者的体格博弈中,同样受到市场供求和成本刚性构成这两大规律的制约。近年来,茧对丝而言,总量不能满足缫丝产能,需大于求,茧价推动丝价。而丝对绸而言和绸对制成品而言,两者都是供大于求,形成绸价不彰,丝价受压。如此一来丝绸企业日子十分难过。市场依靠老外,原料依靠老乡,生产依靠老姐(纺织女工),这三老都可以抛弃老板,而老板离不开“三老”。
2013年全国蚕茧每50kg加权均价春茧是2073元,秋茧是1966元,全年平均2010元,同比提225元,增12.61%,创历史新高,但2014年全国全年平均顶多在1800元,同比跌去一成。
2014年今冬明春并无明显的外贸内需行情推动,企业生丝库存和面料库存居高不下,此种局面可以预判:①秋茧价格将低于春茧半成到一成左右。②生丝中低档4A以下价格徘徊在30-35万元之间。③由于结构性稀缺,能满足箭杆机作经向的优质5A级以上生丝,仍然在38-40万元之间。出口6A或超6A精品丝,保持警惕在45-50万之间。④茧丝绸价格非常脆弱。今冬明春不能发生重大触发性事件,比如汇率变化,经济快速下滑等利空消息,否则会引发恐慌性下跌,类似2008年9月,两周内生丝跌了4万多。⑤从中期看,优质生丝逾越50万大关,优质蚕茧逾越60元大关只不过2-3年的功夫,如果明年茧价低于40元/公斤,则后年茧价一举过关。
四、我国茧丝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相对真丝绸的服装服饰家纺等终端成品类而言,蚕茧、生丝、绸缎都是前道原料(原料、纤料、面料)。这三料按其投入的农艺、工艺成本差异其效益产出也有所不同。按理说越到后序附加值越高,当然销售风险和压力也越大,但近年的总体情况是三者都不挣钱,都处于在保本或微亏状态。究其原因,终端市场购买力下降,而工业产能却在扩张。
这是一个奇怪循环,因为缫丝产能过剩,不分优劣抢购蚕茧,从而影响生丝平均品位,竞相出货时丧失定价权,愿意赊欠给绸厂,绸厂占用丝厂资金,但由于产品同质化,库存同样满满,外销同样艰难,服装厂家挑坯压价严重,结果形成每一个产业链都不挣钱,谁也没有力量去创新技改,行业越做越苦。
要跳个这个怪圈,必须转型升级。从大处说,转型是企业经营模式组织模式的转变,例如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向型到内需型,从制造型到研发型,从代工型到品牌型,从生产型到平台型、服务型等,升级就是企业科技进步,产业链扩展或提升,例如从人工化到省力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高耗高污到低耗无污,从直排到循环利用等,但是茧丝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需要政产学研联动推进,需要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结合的道路,我们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中国茧丝绸融入国际时尚产业,引导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我们企业目前可以做的,大约有这样几件事:一是主动压缩中低档大路货产品的产能,没有附加值的产品坚决不做。二是差异化竞争,高端化生存,品牌化发展。处于产品高端总归不会被淹死。三是抱团壮大,跨区域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发展。从基础原料到高端品牌形成一个优强产业链体系。四是创新突破,在产业化养蚕、智能化缫丝、无梭化织造、环保化印染等方面率先取得进展。
可以预见,今后十年茧丝绸行业将出现重大变化。一是经营转变,茧丝绸三者价格发生明显分化,优茧优价,优丝优价,优绸优质,价格拉开可能达到一倍。大路货与高精优各得其所,满足不同需求。二是科技进步,养蚕省力化产业化规模化全年化成为可能。缫丝智能化织造无梭化后整理精美化等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大大提升丝绸在天然纤维中的竞争地位。三是分工明确。我国茧丝生产的区域将往西南地区转移。广西、四川、云南将成为国际茧丝生产重要区域,占到世界50%以上,中国的60%以上。东部沿海平原的优质茧丝会继续保存一部份,主要提供高端精品丝。附加值比较高的工序例如高端织造、后整理、服装服饰家纺、生产型服务业等,品牌运作和市场功能仍然会留在我国东部长三角地区,继续拥有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四大优势,同时成为新的国际丝绸时尚中心。四是行业重组。全国将形成5-10个产业链集团,互相竞争合作,国际高端丝绸品牌等资源逐渐被吸引被转移到中国来。
我们展望中国茧丝绸十年远景并不是忽略我们眼前的困难。恰恰相反正是当前的九死一生促使我们浴火重生,当前是我国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破难创新的大好时机,习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战略引发了,人们对丝绸的空前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一定会促进丝绸内需;国务院8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我们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18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措施增强了我们做强产业链的信心。全国多个茧丝绸产区的党委政府都有行业振兴发展规划,而现实的市场竞争和产业环境正在倒逼我们改变活法勇于创新,资本和人才开始关注我们行业的前景。中华丝绸五千年,与之民族同兴衰。我们坚定相信,民族丝绸伴随民族复兴,一定会让我们这一代丝绸人的丝绸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让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更加美好!
上一篇: 蚕桑总站商议合作共同研制蚕桑机具
下一篇: 桑树种子——你所未留意到的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