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产业发展简历
时间:2015-04-10|作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产业发展虽然历经起伏,但长期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蚕丝的国家,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中国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丝绸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从古到今都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产业得以不断延伸。目前,中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丝绸工业体系,是全球第一的丝绸生产和贸易大国。
一、夏、商至民国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中国丝绸业逐渐发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桑、蚕、丝、绸记事,表明丝绸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和文化中已经占有相当地位。桑树已有灌木、低于或乔木品种;蚕品种已有一化性、二化性;缫丝工业已有十粒定缫;丝织品已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吕种。中国丝绸产品和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已开始东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当时政府推行“奖励耕织、发展蚕桑”政策,在技术上总结了养蚕“夏生而恶暑,喜温而恶雨”、“三伏三起,事乃大成”等经验。绸有规定阔2.2尺(0.5米)、长40尺(9.2米)、重25两(403克)等规格。同时,还采用蜃蛤壳灰浸液练丝、练绸的精练剂,并利用朱砂、茜草、靛蓝等作丝绸染料。用绸代替竹简写字,以废丝造纸等。当时,中国丝绸产品和养蚕技术已传到西亚和欧洲诸国。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在蚕丝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丝绸技术也有了突破,创造了精巧的“织锦法”。史游的《急就篇》把丝绸品种汇成一首七言诗十句,锦、绣、缦、练等品种离云、乘风、悬钟、华、洞乐等花色共54种,张骞遣西域后,中国丝绸产品更是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销往欧洲各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当时蚕桑已普遍成为家庭副业,因此曹操首创“亩保田租,户调绢帛”的税收法。诸葛亮提出“今民贫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北魏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推进蚕业技术进步。南北朝时,中日两国交往频繁,日本屡次派人到江浙一带采购丝绸并请织绸、裁缝工去日本传授技艺,这对日本发展丝绸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丝绸生产遍及全国,品种花色增多。有名的缂丝就是当时的朝廷贡品。唐代的丝绸贸易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兴旺发达,而且养桑、缫丝、织绸技艺也流向四面八方。
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宋代丝绸更趋完善,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以至服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此期间,秦观编著《蚕书》、陈敷编著《农书》、楼俦编著《耕织图》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叙述养蚕科学方法。当时的丝绸品种也有很多,最具特色的有“宋锦”,“缂丝”和“金锦”。元代政府对蚕桑也很重视,司农司颁发《农桑辑要》、苗好谦编绘《农桑拿图说》、《载桑图》、农桑衣食辑要》和王祯编著《农书》对发展蚕丝生产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的特色丝绸品种有印金织品、漳绒等。
明代时期(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特别重视农桑,“今有事中方,所需者人才,所用者粟帛”、“苕溪矮桑丝更好,岁岁输官供织造”。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供皇室御用绸缎16000匹、婚礼缎9600匹。当时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也很快,官府在广州、泉州、宁波等地设“市舶司”,以垄断外贸。当时丝绸出口获利多,湖丝到南阳,得价两倍,在日本提高十倍,而且交易兴隆。明代丝绸生产技术有显著进步,许多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桑品种作了分类;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的《蚕桑篇》、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是当时关于丝绸生产的重要著作。明代丝绸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发展了一批优秀的丝绸品种和花样等等。
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2),从顺治年代开始,政府就鼓励发展蚕丝生产,第代皇帝几乎都有劝课农桑的谕旨。官府专设“织染局”,专事生产供给皇帝御用和赏赐用的绸缎。当时民间的丝绸生产也多,“四月江蚕结成茧,家家咿轧尽缫丝”,“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郑成功带蚕种到台湾发展蚕丝生产。蒲松龄著《农蚕经》。清代丝绸品种花色发展也快,对外出口则屡禁屡放,而欧亚各国需要中国丝绸甚切,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出口生丝高达2500吨,对当时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有很大贡献。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政府非常重视蚕丝业发展,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按照四亿五千万人的需要,第人平均用绸205米,则需要蚕茧85万吨,生丝7.1万吨,绸缎112500万米,缫丝机236666台,织绸机94000台.........世界对于蚕丝之需要,既逐日增加,则善养蚕制丝之改良,将为甚有利之事。吾意国际发展计划,应于每一养蚕之县,设立科学局所,指导农民,以无病蚕子供给之。次乃于适当地方设缫丝所,采用新式机器,以备国内外之消费。最后乃设织绸工场,以应国内国外之需要。”孙中山的这些主张,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蚕丝的科技进步,也促进了蚕丝生产的发展。其中,1919年丝绸出口创汇19178万美元,1926年柞蚕丝4800吨,1929年桑蚕丝产量16551吨,1931年桑蚕茧产量22.05万吨,创下当时历史最高纪录,但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华东和华南主要蚕丝基地被严重破坏。到1949年,中国蚕丝生产和出口已处奄奄一息的局面。
二、新中国成立到今
新中国成立到“九五”计划时期(1949--2000年), 中国丝绸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特别是在“五五计划”和“六五计划”期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丝绸工业生产和出口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桑蚕茧产量达24.98万吨,创历史最高产量;1982--1986年期间,丝绸总产值年均增长7.1%,比纺织工灶的4.3%高出2.8个百分点;丝绸出口增长9.4%,丝绸出口每美元换回成本仅3.22元,较其他出口商品换回成本低很多。“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时期,丝绸工业经历经济体制改革及“蚕茧大战”的冲击,行业再次步入低谷。“九五计划”时期,国家高度重视丝绸行业发展,于1996年6月专门成立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主要承担全国丝绸行业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推动实施等职责,标志着丝绸行业管理进入新的阶段。到2000年,中国桑蚕茧产量50.06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3.35%,桑蚕丝产量5.07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1.22%。
21世纪以来,丝绸行业作为中国传统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丝绸行业取得了稳步发展。为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做了积极贡献。丝绸生产和贸易大国优势地位得到充分显现,丝绸企业遍布全国27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桑(柞)园面积2000多万亩,涉及近2000万户农户,近100万产业工人就业,产业基础扎实。2012年,丝绸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149亿元,蚕茧产量68.8万吨,丝产量12.6万吨,绸缎产量69696万米,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75%和60%以上;丝绸商品出口34.3亿美元,其中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我国作为全球丝绸生产和贸易大国优势地位得到充分显现。【来源:《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丝绸羊绒篇》】
上一篇: 果桑桑椹菌核病技术规程
下一篇: 奉节旅游把白帝城和天坑地缝搬到了重庆西旅会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