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丝绸"放低身段"走近寻常百姓
时间:2018-03-05|作者:蚕桑站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不仅能够振兴丝绸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还能让昂贵的丝绸平民化。”谈起家蚕养殖前景,夏庆友劳模创新工作室牵头人、西南大学教授夏庆友这样对记者说。
2013年成立的夏庆友劳模创新工作室,去年底被全国总工会确定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其职能是依托西南大学新丝绸之路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面向我国蚕桑产业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变革升级的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让研制出的新型蚕丝产品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
蚕丝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天然蛋白纤维,被誉为“纤维皇后”。蚕丝产业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和优势产业,年产蚕茧和生丝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2%和78%。但遗憾的是,身为世界第一丝绸大国,消费量仅占大纺织0.2%的丝制品,目前正在淡出国人的主流消费。
作为国家家蚕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者,夏庆友给团队定下了让蚕丝尽快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
攻克丝纺技术融入大纺织
“蛋白质纤维天然亲肤,丝绸服装穿起来冬暖夏凉。然而,蛋白质纤维的本质,导致蚕丝具有吸水性能差、易褶皱、色牢度差等缺陷。所以,近百年来,蚕丝加工工艺自成一派,与现代化纺织行业不兼容。”该工作室成员王峰博士说,对蚕丝工业的传统加工技术进行革新,使之融入大纺织行业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工作室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先后攻克了新型蚕丝生产无纺布和纺纱、高吸水性蚕丝丝纺化等关键技术,将蚕丝常规的丝线纺织变为无线纺织,用真丝无纺布代替化纤无纺布,在生产上融入大纺织行业,既降低了传统丝制品成本,又保持了透气性等优点。有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目前有一项已经实现了成果转化。
记者近日在该工作室看到,通过纺织企业试产的新型丝纺品已达30余种,包括毛巾、睡衣、袜子、蚕丝被、蚕丝尿不湿等日常生活消费品,预示着新型蚕丝纤维的市场潜力。
夏庆友介绍,改变加工工艺,拓展应用领域,提高蚕丝附加值是“新丝绸之路”的工业板块,“现在,蚕丝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当务之急是让蚕丝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这个古老、传统的行业焕发生机。”
保留抗菌特性与医疗结合
2003年,夏庆友和他的团队一起,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这是我国继人类基因组中国卷、水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2008年,团队又通过国际合作完成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2009年完成40个蚕类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这一家蚕基因组计划“三部曲”成果,在蚕业科学发展史中具有重大基础科学价值与产业价值。
“蚕丝本身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而传统的加工工艺却无法将这一特性保存下来。”王峰说,为此,研究团队利用蚕丝的抗菌特性,研制了新型医学材料。
“这种新型医学材料,有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夏庆友说,他们希望借助养蚕这种中国传统工艺,再借助文化优势,打造一条包含科学、技术、产业、文化在内的新“丝绸之路”。
夏庆友团队在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上取得的重要进展,正在一步步明晰起来:鉴定了丝腺特异、发育变态、性别决定、免疫抗性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3000个,提出了其分子网络调控途径;获得了40余个关键基因的结构、调控方式及生物学功能等重要数据;完成丝蛋白合成、免疫等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和验证,获得了20余个功能基因的特异干涉结果和30余个转基因系统;完成了体色、神经传导等重要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
在此基础上,目前该团队又培育出我国首个转基因绿色茧实用蚕品种,获得了抗病毒转基因素材、增加茧丝产量素材以及生物反应器素材等40余个,为蚕丝业长远发展和空间拓展奠定了基础。
改良品种推进规模高效生产
多年深入农村养蚕市场的经历让夏庆友发现,一方面规模化程度不够高,让蚕容易生病致大批量死亡,养蚕技术风险大;另一方面,蚕农必须在蚕茧出来的一周内卖出,否则蚕蛹破茧而出致蚕茧报废,蚕农会白付辛苦。
针对这些问题,夏庆友带领团队通过品种改良、基因改造,提高了蚕的抗病毒性和对食物的适应性,让它们长得更快发育更好,并且吃得少吐的丝多。这些技术集成起来,帮助蚕农实现了适度规模化和效益化养蚕。同时,通过研制加工工艺和小型蚕茧加工机,帮助蚕农在家就能将蚕茧处理成蚕丝,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蚕丝在大工业时代之所以无法形成大规模高效生产,关键在于无法以纺织的方式将蚕茧加工成丝,而通过烘茧、缫丝、织造等流程的传统加工方式,被时代抛弃不可避免。“我们团队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现在可以让蚕丝像棉花一样被直接纺织加工,像其它纤维一样可以与纺织工业融合了。”夏庆友说。
随着新型蚕丝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该工作室目前正与国内多家从事蚕丝制品生产、生物医疗以及生物制药的单位进行技术合作,积极推进新型蚕丝产品的产业化,以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的初衷是降低生产成本,精化加工工艺,让普通百姓尽早享用到价廉物美的蚕丝制品。”对未来蚕丝的创新研发,夏庆友信心满满。
上一篇: 我市召开丝绸加工企业座谈会
下一篇: 凉山德昌:3.5万吨桑椹销售过半